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推动我国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促进制造与服务深入融合有了新进展。前不久,工信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清晰描绘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路径和目标远景,为我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指引。
作为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服务型制造正在像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一样,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2016年,我国出台《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4年间,服务型制造已在我国不同行业落地生根,不断生长出新模式新业态,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传统制造业的内涵和形式。比如,在纸包装行业,个性化定制服务正在兴起,通过采用网络协同设计,用户只需将原始图稿、结构要求在线提交,设计人员便可进行3D成型模拟,实现“即见即所得”。在机械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已成现实,借助云服务平台,客户可随时远程了解设备的设计、生产、物流、安装和运行情况,而服务团队则能实时为客户提供故障预警和诊断服务,极大提升了运维效率。向服务转型,不仅成为一些制造企业做大变强的“密码”,更让传统制造业焕发出新的光彩。
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服务型制造理念得到普遍认可,服务型制造主要模式深入发展,制造业企业服务投入和服务产出显著提升。实现这一目标,制造企业需要通过向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拓展,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加工组装产品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为主向“产品+服务”转变。事实上,无论从经济学理论还是产业实践来看,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都是传统制造业拓展盈利空间、重塑竞争优势的一条必由之路。从微笑曲线看,在价值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即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生产附加值相对较低,服务型制造有助于企业向高附加值攀升;从世界制造业发展实践看,制造业服务化已是大势所趋,一些著名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占比已超50%,通过拓展服务路径,业务规模和效益实现大幅增长。
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离不开标准体系、人才队伍、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指导意见》对此也提出了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转型并不是转行,从专注“卖产品”到兼顾“做服务”,向服务业制造转型必须牢牢立足于制造业的基础之上。如果说服务模式创新是企业不断向外扩的“枝叶”,那么核心技术突破则是紧紧向下扎的“根茎”,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持续壮大,才是企业更好服务客户、拓展盈利空间的核心竞争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拥有培育服务型制造的良好土壤;超大市场规模,应用场景丰富;企业对新技术适应能力强,创新氛围活跃;再加上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为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主动拥抱新的科技,于发展中不断探索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传统制造企业在加快自身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必能有力推动我国制造业不断由大变强,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