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贸区建设引领区域发展(开放谈)

       由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组成的第五批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运行已满一年。相比前几批自贸区,第五批自贸区完善了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自贸区“沿海、内地、沿边”的全覆盖;同时肩负起差异化探索重任,促进了更具地方特色的制度创新供给。

  比如,在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评选的“2019—2020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十佳案例”中,山东“国际艺术品保税交流中心创新模式”、河北“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分类推进改革”、广西“中国—东盟跨境金融改革创新”入选。再如,江苏自贸区设立后,苏州工业园区以规则开放为引领,进一步强化中新合作优势,多家世界500强公司争相落户,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引进提速。又如,云南自贸区在创新与改革“催化剂”的促进下,红河河口、德宏瑞丽等口岸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跨境电商、金融结算等高端功能持续提升。

  从实践来看,第五批自贸区充分体现出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顶层设计的衔接。第五批自贸区扎稳脚跟,也让中国对外开放形成了“1+3+7+1+6”的新“雁阵”布局。这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改革创新含金量的提升,标志着中国全面进入以制度创新激发红利、以扩大开放促进改革、以自贸区引领区域发展的新阶段。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时再次强调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实践中,自贸区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首先,自贸区应做好应对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变迁的“稳定器”。云南、广西自贸区可继续夯实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机制;山东自贸区应积极探索如何加快推进中日韩合作;黑龙江自贸区需要在打造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枢纽上加大先行先试。

  其次,自贸区应做好适应国际经贸规则变化的“试验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国际投资与经贸规则也发生了改变。各自贸区应协同构建适应全球供应链变化的数字经济及陆路贸易等新机制,为中国参与国际经贸关系完善提供支持。

  最后,自贸区还要做好全球产业链优化的“承载地”。自贸区应着眼畅通产业链循环,以“引资紧链”为导向,加大优化国际营商环境,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自贸区落户,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例如,重庆、成都可率先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力;浙江应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推动油气全产业链发展等。

  与此同时,上海、辽宁、四川、云南、广西、海南等各批次自贸区还应不断借鉴彼此经验,加强在经济循环中的分工协作,进一步形成科学有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效带动区域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可以预见的是,18个自贸区将会迎来更大的舞台。

  (作者为中共成都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