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游:要颜值更重品质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的公告》,确定第二批680个乡村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我国乡村旅游经历了早期的农家乐、田园观光,到如今乡村休闲度假阶段。如今,随着旅游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乡村生活也为都市游客所向往,许多地方正在实践“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式。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正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加重视乡村文化传承、以生态环境优美为“必选项”,已成为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评价标准。
新思路带来高品质
7月上旬,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快乡村旅游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健康、体育、教育、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动广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6月下旬,山西省举办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提质增效培训班;甘肃省计划在两年内打造10个以上“新驿站”系列高品位乡村旅游品牌民宿,推进甘肃省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多业态融合、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在传统产品中融入新创意,乡村旅游逐渐探索出一条品质化发展之路。高品质,成为乡村旅游发展追求的目标,也是乡村旅游能够做强、做精的保证。
6月底,浙江省农科院休闲旅游服务站站长李冬率领团队抵达金华六石街道,他们在一块块水稻田里“作画”。依照设计好的图样,红、黄、绿、白、紫色的水稻秧苗被种植在水田里,随着水稻一天天成长,它们组成的图案也将日渐清晰起来。他们这次创作的稻田画面积达8公顷,由三部分组成:五线谱、音符、花朵组成希望的田野;太阳、白云、房子、大风车、蝴蝶等组成的和谐生态;中间是小猪佩奇卡通像。稻田画创作是当地探索农旅融合发展的产物,它兼具观赏性和趣味性,成为当地一大吸睛景观,也能够满足游客乡村休闲观光的需求。
像这样的创意正在各地的乡村大地上不断闪现,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创客”云集的领域,在带来资金、人才的同时,“创客”们带来更多的是新思路和新活力,引导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在感受乡村风光的同时,体验乡村生活方式。
文化传承是根与魂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西北部大山深处的压油沟,曾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靠着在历史中挖掘文化、在传统中创新,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压油沟风景区由压油沟老村落和压油沟水库组成,山清水秀。在养眼的景色之外,景区内特色的非遗展演,手工作坊里的传统手工艺制作都能让游客停下脚步。村里的古戏台也被保留,时常上演传统地方戏曲、杂技、武术等,游客和村民一道坐在台下,体验山里人曾经的生活场景。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传承好乡村文化,才能让乡村旅游发展避免“千村一面”。
70多岁的姬大爷从未想到,自己做了一辈子的柳编不仅成了工艺品,还能“创收”。姬大爷家住山东临沭,那里也被称为“柳编之都”,植柳编柳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几年前,姬大爷到旅游景点门口摆摊,他编制的小筐、小篮受到游客喜爱,成为游客回程时的“伴手礼”。如今,传统手工艺和互联网联姻,让这些老手艺人的作品走向海外,也为乡村文化传承找到了一条新路。
好生态是最大的资本
“原来青蛙的叫声是这样的!”7岁的儿子兴奋地连声欢呼。7月初,北京市民李先生带孩子到怀柔徒步旅游。全长7公里的神堂峪栈道沿着清可见底的雁栖河一路蜿蜒,途中绿树、巨石相伴,时而还可看到不远处的古长城。途中遇雨,雨过天晴后,河中传来此起彼伏的青蛙叫声,李先生说:“不走进乡村,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很难真正了解大自然。”
神堂峪栈道是为提升雁栖湖周边景区环境而建,春夏秋冬各有景致。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众多徒步爱好者前来,也为沿途的农家乐、民宿带来人气。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听鸟叫虫鸣、看草木花果,是人们来到乡村旅游的诉求,对于长久生活在城市的人而言,这便是“乡愁”的寄托。保护好绿水青山,乡村旅游才有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一点已为许多乡村的发展历程所验证。
在江苏盱眙经营民宿的赵海说:“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景色,总有游客能看上一整天。”从南京到盱眙大约1.5小时车程,几乎每个周末,南京游客魏先生都是在盱眙度过的。清晨去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散步,白天,魏先生就在民宿周边转悠,有时还会和民宿主人一同下地劳动。赵海从中得到启发,他的民宿增加了“做一天农民”的体验项目,摘菜、种地是主要内容。“吸引游客到盱眙来的是这里的空气、环境,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对于保护良好生态环境,赵海感悟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