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现场需要更多元展示

 影响全球的疫情让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与往常不同。维也纳延续多年的“博物馆之夜”不得不暂停一次。在中国,一些人会走进博物馆观看让自己心动的展览,而更多人还是会选择在“云端”与博物馆约会。

  疫情发生以来,博物馆一直都在向我们“开放”,云展览、在线直播、藏品图片云端共享、网络课程和讲座……从未有过的便利与丰富体验,让“云上博物馆”颇具人气。

  这些年博物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一直在推进,而这次突如其来的危机,让大家齐齐按下了快进键,自觉加快了走向线上的进程。从以艺术作品为主的皇家收藏到面向公众开放的多元综合博物馆,从免费开放到延迟闭馆、开放夜场,我们花了一定的时间。而今天,通过技术手段,有限的展览空间与收藏边界逐渐被打破,跨地区、跨时区的展示和交流成为现实。这恰好体现了博物馆不懈探索开放包容的历程。即使不考虑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更多的博物馆人也希望藉此机会好好反思:在强大的技术之外,博物馆还需要做什么,更好地消除各种偏见和不平等,真正成为多元文化并存的平台。

  在博物馆的公共性已经非常明确的前提下,广泛、平等、无差别的接触权、分享权成为博物馆追求的目标,之前提出的“超级链接”主题也是想“链接”到更多的观众。然而,全世界仍有很多人无法通过技术手段获得这样的链接。根据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的数据,发达国家86%的人能够上网,而发展中国家只有47%的人能够上网。在数字时代,智慧博物馆所仰仗的技术基础也许恰恰成为造成不平等的门槛。我们可以看到,在博物馆预约参观实施多年之后,很多观众依然习惯到门口临时排队买票。纵然有网上直接、即时、永不落幕的畅游,有的人还是会迷恋近距离、长时间的观赏。

  这提醒我们,一方面,博物馆可能需要寻找那些技术的缺席者。另一方面,博物馆依然要尝试提供更多元的观看方式。毕竟博物馆是一个公共空间,它结合了文化、教育、娱乐和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不同人来说,它有着不同的意义。

  如果说考古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探索现场,博物馆则是第二个探索现场。在这个现场,需要更多的入口和路径,引领观众走进更多元的文明。那些高度浓缩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也需要更多的稀释,来调和出不同的图画。国外很多著名的博物馆能够在不同展厅展示不同的文明现场,让观众感受到极大的震撼。但在网络上,观众穿梭于各个虚拟展厅,出入不同的艺术和文化,体验就大打折扣。让线上展览也能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沉浸感,也许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对于国内博物馆来说,有的观众觉得在展厅聚光灯下展示的总是那些大众熟悉的明星文物,还有很多文物难得有出场机会。而在数字化的世界里,这些文物依然被边缘化。这也提醒我们,博物馆的平等、多元也包括平等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件藏品,让那些常年沉睡在库房的文物与观众有更多的相遇。

  追求平等、多元和包容是博物馆的恒久主题。人类希冀从文明中获得安慰与滋养的渴望从来没有改变,危机中更是如此,这也是很多人在今天迫切期待一个“博物馆之夜”的原因吧。